詩人賣茶?!
-訴說一個中年癡夢
詩想家人文工坊 林琮盛
(續前)
從社造出發
民國八十七年,我舉家遷居埔里,與優秀的文化工作者廖嘉展、顏新珠夫婦從事社區文化工作,一方面在埔里的愛蘭台地投入社區史的研究,另一方面協助創辦「新故鄉雜誌」,透過一篇篇深度報導,推廣社區營造的理念。對我而言,這也是我嘗試撰寫報導文學的開始。
未料,隔年的一場「九二一地震」,重創我所居住的「台灣之心-埔里」,也震停了許多手邊正在進行的工作。
然而隨著重建政策的出爐與資源的釋出,以社造概念為基礎的社區運動如雨後春筍般的一一冒出,我也在廣泛範圍的採訪了解與分析撰稿下,深化對社區營造的想像。
民國九十一年,普獲好評的「新故鄉雜誌」卻在連得兩屆金鼎獎之後,因經費不足而停刊。我也在抱得一座「最佳雜誌編輯獎」後,寫下媒體工作的句點。
有趣的是,當新聞局派員前來錄製得獎感言的那天,正逢重襲中台灣的桃芝颱風過後沒多久,埔里聯外的主要橋樑-愛蘭橋斷裂,對外交通只能仰賴兩條古老便道之際,我和工作夥伴們正在桃米生態村協助清理一戶被洪水漫入的弱勢災戶家園,因而在捲起褲管,赤腳踩在泥濘的畫面中,留下一段難忘的回憶。
之後我轉入「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擔任研究員,與廖董事長嘉展伉儷率領的工作團隊,積極投入災後重建工作,也因專案的範圍極廣,地域上從埔里、南投的社造中心,跨至對全台灣的重點社區輔導;議題上也從震後初期的緊急社區照護與組織、社區資源調查,延伸到社區產業的發展、有機農業的實驗與生態社區的建構。
隨著重建工作的複雜與日益繁重,我角色也從研究者、傳媒者的身分,變為第一線的協力者、實踐者。但也因所需的知識早已超越我的專長,因而在這過程中必須不斷向其他不同專業領域的工作夥伴切磋、請教、學習,尋求進步、累積實力。
朋友常戲稱我們這群在震災中倖存,而仍舊留在重建區做社區工作的人,宛如是在服「地震役」。六年來,陪伴著許多重建區的居民一起面對困境、衝突與挑戰,但也讓我深感力量的薄弱與越漸枯竭;同時,在繁忙的工作中,我的生活失序。我的直覺告訴我:「應該回頭來做些自己想做而未完成的志業了!」。
民國九十四年七月,我離開「新故鄉」的夥伴們,停下腳步,希望重尋生活的品質,也期待將自己多年來寫了一半的舊作,補綴完成。
然而,我與社區的牽繫,並不因離開專職工作而止,反而因為是以義工的角色介入,而更能體會社區轉型的難處與艱辛。其中,生產「森林紅茶」的仙楂腳社區,便是讓我不忍離棄的一處窮鄉僻壤。(2 未完待續)